那些老师,那些课

2019-03-25 11:23 阅读(?)评论(0)

那 些 老 师,那 些 课

张 志 琳

   这辈子听过无数的课。有些课在脑子里,如同石碑上的美文刻在那里,吸引你常常去看,去抚摸,去体会,以致于那些课烂熟于心,挥之不去;又如同洒出一把沙子,有那么几颗,在阳光的照射下明亮耀眼,令人惊讶,你离开了又一步三回头。

当然,由课及人。每每在这时,那些讲课老师的音容笑貌会在脑海中一一闪现,让你一次次细细的端详她或他,听听他们的教诲,甚至于在心里再与他们对话一番。

庄杏珍,这是我常常念及的小学语文特级老师,大名鼎鼎的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专家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她在苏州市实验小学任教,上三年级语文课。我就在她所教的班上。

留在记忆中的,是她教《小英雄雨来》。这篇课文讲述了战争年代一位儿童参加革命斗争的故事。第一课时,她先是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课文,讲解了雨来的优秀品质,然后由我们大声朗读,让大家了解、熟悉、记住雨来的形象;第二课时,她来了一个听写:她朗读,由我们记下课文的一字一句;第三课时,她让我们用毛笔誊写课文。小学六年,留在我脑海里的语文课人物形象,就是《小英雄雨来》中的那位英勇少年。

她教了我们一个半学期后,到北京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去了。几年后回到苏州,她培养了一批小学语文教学优秀人才。现在这些人大都是苏州教育界的骨干和领军人物了。

一个成语:“如数家珍”。好老师的价值,远远胜过人所拥有的珍宝。我要数说的第二位老师是尤振中。

1964年,江苏师院(现苏州大学前身)派出了一部分年轻老师到中学上课,进行教学锻炼。秋季开学,我在师院附中念高一。语文课来了一位中文系青年老师。白白的脸庞,矮矮的个子,瘦瘦的身材,尤其后背驼得厉害。上半身躬着走进教室,但脸却端正地面对着大家。看着老师怪怪的样子,我走神了,猜测接踵而来。但等老师一开口,我的精神顿时一振。尤老师清脆的嗓音,中气十足的话语,干净漂亮的板书,立刻把我纷飞的神思聚拢到他的讲课轨道!

尤老师的讲解旁征博引,清晰明了。伴随着一篇篇课文,给我们送上了大量丰富的知识,不断启发我们对于文学的爱好。慢慢的,我们知道尤老师在大学教授古代文学;他的脊柱有病,需要穿钢丝马甲生活。这令我们既敬佩又担心。

一天,尤老师走进教室,把手里一摞油印材料发给大家。我一看,是著名诗人郭小川写的《小将们在挑战》,那是一篇歌颂中国乒乓球队勇夺世界冠军的报告文学作品,尤老师把它作为补充教材给大家阅读。或许,诗人倾注在文章里的激情打动了尤老师,他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几度,语速也比平时快了很多,讲着讲着不自觉地从台上走了下来,全然不顾眼前的学生,沉浸在他对乒乓球队小将们赞美的情感中。手里拿着的课文在微微颤抖,汗水从他的额头上渗出来,弓着的后背也比平时挺了些许。这情景与他病弱的身体是多么的般配,又是多么的不般配!

从此,尤老师的精气神,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真诚与热情,牢牢地定格在我的脑子里。

把学习语文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训练,这是在我读书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收获。这收获来自于原苏州师专(现常熟理工学院前身)黄惠年老师。

听黄老师上语文课,尤其是议论文,那是非同一般。记得有一段时间,黄老师给我们上鲁迅作品。鲁迅的议论文有时遣词尖刻,用意隐晦;有时鞭辟入里,痛快淋漓;有时嬉笑怒骂,讽刺挖苦。若能把鲁迅文章的含义讲清楚,应该是很好了。黄老师的课,妙在他讲课时,要我们关注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?文章的大段之间、小段之间有什么关系?内在的联系在哪里?这些问题清楚了,作品的主旨也就出来了。

反思以前学语文,思维大都停留在“这是什么?”阶段,不去关注“这是为什么?”。由此,对文字的认识往往表象化,或者处于模模糊糊阶段,无法触及内在的本质。黄老师的课,尤其是他教的议论文,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章背后的逻辑关系上去了,这不仅让我对怎样学语文有了全新的认识,推而广之,也教我用另一种视角和途径去认识客观世界。那是怎样的一种提升啊?!我赞同培根的名言“知识就是力量”。但从此我觉得获取知识、认识世界,更重要的是方法。

韩愈说: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者也。”话很对,却总觉得少了对美的关注。生活的本质之一应该是追求美。廖慧予老师的一堂课,真给了我一次美的享受。

1978年下半年,我在江苏师院中文系进修。一天我被告知,廖慧予讲师将上一堂公开课,题目是:杨朔散文《荔枝蜜》的艺术特色。那天,我早早赶到大教室,人已经坐满。上课了,廖老师走进来。一种成熟女性的风韵飘然而至:深色的套装,轻捷的步子,适中的身材,端正的脸庞,紧致的皮肤,有神的双眼,全身透出沉静和自信。

廖老师全景式介绍了作家杨朔及他的作品,细腻地讲解了《荔枝蜜》的写作特点以及与杨朔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。分析高屋建瓴,评价中肯得当。令人叫好的,是廖老师那标准的普通话悦耳动听,那抑扬顿挫的朗读与讲解真情跃然,那课堂语言的表达优美雅致,那不紧不慢的课堂节奏舒缓流畅。如果把廖老师全部的讲解说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完全不为过。

我知道,廖老师当时已年过五十,时代的跌宕曾使她饱经坎坷。但时间的磨砺让她的学养愈发深厚,能量的积聚让她的才艺愈加纯熟。如今走上讲台,那奉献给人的一份美感是多么动人和不寻常啊!

  我的人生踪迹,就这样联系着以他们为代表的许许多多老师,真要谢谢他们啊!

 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